用創意為文化點一盞新光
選擇參與「北港媽祖盃」,對我而言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決定。
那更像是一場被信仰輕輕喚醒的旅程。北港是一座充滿香火味與故事的城,而媽祖文化更像是溫柔又堅定的風,吹拂著每一位走進這片土地的人。能在這裡呈現作品,就好像把自己一路以來堆疊的匠心、祈願與溫度,恭敬地交在媽祖面前。
這不是比賽,是回應,是同行。
踏進北港媽祖盃的那一刻,我的心重新連結了文化的脈動。
這裡的祝福不是語言,是空氣裡的力量;
這裡的感動不是舞台光,而是土地沉積的信念。
每一件紙藝作品原本只是作品,但當它們置身於這座充滿香火的城,它們彷彿也被賦予了一絲神聖的光。
身為創作者,那份被看見、被肯定的感覺並不喧嘩,但卻深刻而溫潤。
媽祖文化與紙藝,其實有著很相似的靈魂。
媽祖代表慈悲與守護,而紙,雖然柔軟、輕薄,卻能在層層折疊之下成為堅定的形體。
這種「柔中帶剛」的特質,正是我在作品裡追求的精神。
我希望透過紙的溫度,傳遞出守護、平安與人與人之間那份不求張揚的善念。
創作時,我總是把「傳統」當作根,把「創新」當作枝葉。
古法技藝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智慧,我堅持把它們安穩地放在作品的骨架裡;
而色彩、造型與結構,則是我與這個世代的對話。
我希望讓紙藝不再只是傳統中的老技法,而能被年輕的眼睛所理解、所喜愛。
傳統與創新不是兩條不同的路,而是能一起跳舞的節奏。
我一直相信——作品的真正價值,不在於多複雜、多華麗,而在於它能否成為一份「可被看見的祝福」。
有時是一朵蓮,有時是一盞燈,有時只是簡單的結構,但它們承載的,是平安、善念、慈心與感恩。
如果觀眾在作品前感受到的,不只是技術,而是一種被溫柔包覆的安心,那麼文化就在那一瞬間活了起來。
匠心巧手紙上談晴堅持的一直是——
用雙手守住技藝的魂,用創意為文化點一盞新光。
每一刀、每一折、每一層堆疊,都是敬意,是承接,是不願讓文化孤單的心意。
我希望非遺技藝不是被收藏,而是能在生活裡呼吸。
北港媽祖盃帶給我的,是熱度、是信念、也是一種來自四方信眾的溫暖力量。
文化不是用看的,而是用參與的;信仰不是掛在牆上的,而是活在日常裡的。
這場活動讓我深刻感受到,每一個人都能成為文化的延續者。
未來,只要有機會讓紙藝與信仰相遇,讓創作與文化同行,我都願意繼續走在這條路上。
每一次展出,都是一段新的旅程,也是一次新的寄託。
我希望每一位看見作品的人,都能在心裡亮起一盞小小的光。
那光可能是被祝福,也可能是被理解;
是平靜,是安定,是突然想起某個重要人的瞬間暖意。
如果作品能陪你一下下、暖你一點點——
那麼,它的使命就已經悄悄完成了。